2021年,汽車后市場明顯慢了下來。
資本慢了,擴張慢了,生意也慢了。
對于40萬家修理廠而言,一部分選擇站隊,通過加盟平臺提高抗風險能力,另一部分仍在堅持獨立經營,在這個不上不下的階段利用各種手段提高自己的存活能力。
“客戶進廠臺次下滑了三分之一左右;各種供應商傳遞出行業不好做的消息,導致越來越沒信心;門店賺不到錢,也虧不了多少,是個雞肋狀態?!?/span>
離開行業甚至并非最差選擇,更多門店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:維持下去并不賺錢,退出行業沒有更好去處。
富人有富人的活法,比如新康眾旗下的天貓養車,利用資源和資金持續擴張,構建修配融合的生態;窮人有窮人的活法,夫妻店們在技術、服務、項目、營銷等層面想盡辦法,維護自己的基盤客戶;處于中間階層的大中型門店,以及部分區域連鎖,寄望于用規模換效率,分攤成本提高盈利能力。
不同的基因,決定了不同的生存邏輯。
雖然一批批門店已經離開行業,但很難說剩者為王,剩下的企業仍需努力才能讓自己活下去。如果從點、線、面三個維度觀察不同企業,會呈現出差異化的生存狀況。
2022年,汽修門店也許只剩下三種“活法”。
單點突破-專業差異化
一位行業人士曾說過:“過去動一個腦筋過好幾個月,現在一個月要動好幾個腦筋?!?/span>
顯然這個行業的錢不好賺了。
過去賺錢靠什么?競爭不激烈下的供給側主導權,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巨額差價,房租和人口紅利,不合規造成的低成本運營……
如今這些優勢蕩然無存。
對于大多數單店而言,受限于資源和規模,逼迫自己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不現實,只能著力于單點突破,在某個或幾個細節上做出改變。
背后的邏輯很好理解:你要么做得比別人好,要么做得和別人不一樣。
理論說起來不復雜,但關鍵在于如何落地。汽車服務世界在和行業人士溝通交流,并觀察了一些案例之后,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點突出專業化和差異化。
一是區域。
地理位置對于實體門店來說是關鍵因素之一,決定了周邊客戶數量和質量,選擇好區域等于成功了一半。
做汽修是一個長線生意,經營者要考慮清楚,是賺短期的快錢,還是長遠發展,以此來決定經營區域。
在區域選定后,也不是沒有工作可做。一位行業老兵說:“你不必和隔壁城市的途虎競爭,只需要和周邊三五公里的修理廠競爭?!苯洜I者有沒有考察周邊同行?有沒有思考對方的優勢?有沒有想過如何自我改進?
一家門店如果做到三五公里內的第一,何愁無法生存。
二是定位。
定位源于自我認知:我擁有什么,能做什么,如何做。
目前市場呈現大店轉小店的趨勢,主要原因在于什么都做導致什么都不精,單工位和單員工產值不高,逐漸難以覆蓋房租和人員成本。
經營者何不停下來思考:我有哪些資源,哪些資源更突出,再聚焦核心資源做出特色。
三是技術。
修好車是修理廠的第一任務,一個修理廠想要賺錢,首先就要技術過硬。
“車和人一樣有些是電腦可以診斷的,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經驗和長期施工才能解決,往往這些問題才是修理廠的技術核心?!?/span>
當然,除了檢測和一次維修,質檢也是很多修理廠的忽視點。車主對門店產生信任往往因為車修好了不出問題,也就是一次修復率,一旦出現返修甚至多次返修,會對門店的印象大打折扣。
“日常車輛質檢有兩部分,一是電腦檢測,二是人工檢測。然后要有詳細的點檢表格給客戶,這樣才是技術合格?!?/span>
四是流程。
流程意味著標準化,既降低員工的操作難度,也讓車主感知到門店專業度。
五是形象。
很多修理廠老板并不看重門店形象,認為只要技術過硬就行。常常聽到這樣的案例:加盟了xx平臺,門店重新裝修,但是生意并不見好轉。
這其中有一個誤解,形象不是萬能的,它是必要條件,但不是充分條件,它是加分項,但不是決定因素。不過,既然能加分,為什么不稍微提升一下呢。在門店技術和服務足夠的情況下,如果因為形象不行勸退了新客戶,就得不償失了。
六是人員。
人員是維修行業的老大難,不僅要考慮招人和留人,還要激發在職員工的積極性。
從今年年初一直到年底,用工荒的現象持續了整整一年,甚至有行業人士表示:“95后開始拋棄汽修行業?!?/span>
即便如此,也有在員工上做出特色的門店。
總得來說,對于一家家單店,行業環境越來越嚴苛,也因此對門店提出了更加嚴厲的要求,需要從方方面面做出優化和改進。
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,在一個個單點上做出專業化和差異化,這是市場化競爭下的必然要求。
連鎖的規模效應
大篇幅闡述單點突破,是因為這種“活法”更適用于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單店。
目前行業的維修門店連鎖率不超過10%,仍然處于初級階段,同時也說明還有不小的增長空間。
不同于單店依靠項目、技術、人員等單點的生存邏輯,連鎖核心依靠的是規模效應。
汽車服務世界曾經總結過,目前汽修連鎖主要存在兩種規模效應,一是基于品類的全國規模效應,二是基于生態的同城規模效應。
目前全國連鎖主要是貓虎狗等互聯網平臺,美孚、馳加等上游油品輪胎商在踐行,集中在養車連鎖這個領域,品類聚焦于輪胎、油品以及其他易損件上,在門店數量拉到千店規模之后,利用供應鏈優化帶來規模效應和效率提升。
其中貓虎狗都自建了供應鏈體系,雖然發展階段和成熟度不一樣,但邏輯類似,都是利用降低合作品牌的采購成本,以及推出高性價比的自有品牌,通過這兩個途徑在供應鏈上做文章。
美孚、馳加等品牌商本身建立了自己的品牌,同時掌控上游生產和中游渠道,他們切入全國連鎖體系,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把這個體系當作自己的產品消化渠道之一,通過服務下沉實現產品下沉。
在城市連鎖上,目前主要是兩股勢力在參與。
第一股是名駿、路路通這樣的原住民,通過當地十幾年的經營慢慢構建1+N的模型,既可以利用社區店解決門店復制難的問題,又可以利用中心店滿足車主在維修、事故車等業務上的需求。這是先建立規模再形成體系的路徑。
第二股是集群車寶這樣的企業,最近推出的一城一商加盟戰略,與城市連鎖的發展思路類似,不過路徑與上述相反,是先有體系框架再往這個框架里面堆規模。
哪種路徑更加合適先不論,城市連鎖的核心是基于一定數量的基盤客戶,將養車、修車、保險等多種業務打通,深度挖掘客戶的需求,類似于一個個區域小生態。
不過,對比單店,無論全國連鎖還是城市連鎖,其特點在于總部臃腫,人員成本、合規成本、技術投入、供應鏈導致的資金占用率、倉庫等重資產投入等等,種種因素都使得固定成本過于龐大,所以要用規模帶來的效率提升覆蓋這些成本,讓企業值錢的同時賺錢。
很多時候,如果比較賺錢能力,特別是利潤率,當下階段的連鎖體系真不一定比得過單店,其中一個很重要原因是連鎖要用合規與不合規競爭。
然而,對于單店來說,并不是和連鎖的總部去競爭,而是與連鎖旗下的一家家門店競爭,例如途虎的工場店,有的門店老板反映輪胎業務根本競爭不過,有的門店老板也表示對自己門店生意沒有太大影響。所以最終還是看自己的實力。
另外,連鎖的規模效應對于門店還有另外一層價值,那就是給門店多出了一條選擇,可以棲身于某個連鎖體系之下,享受到一定的規模效應紅利。目前貓虎狗三家門店加起來超過6000家,表明已經有不少門店選擇站隊。
站隊本身也是一種“活法”,自天貓養車2019年正式招商以來,這個說法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年時間,毫無疑問,到2022年,站隊的現象還將持續下去。
平臺的網絡效應
汽車后市場是少數未被互聯網攻克的行業之一,對比之下,復雜的餐飲行業都出現了美團這樣的平臺,證明后市場確實過于龐大和分散,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特殊性。
目前有三家企業明確表示自己要做一個平臺,而且正好有代表性,一是新康眾,二是途虎,三是開思。
新康眾李逸曾經說過:“從新康眾的戰略上來看,肯定不是單純的易損件供應鏈或維修連鎖,我們希望自己是一家有很強基礎建設的公司,為車主提供一站式服務,輻射新車、二手車、洗車維保、保險等?!?/span>
而陳敏在2015年途虎完成C+輪時就說過:“途虎不會只是一家提供養車服務的汽車后市場企業,而是會把目光放得更長遠,成為一家既擁有服務能力,又擁有核心科技實力的企業?!?/span>
開思就更加明顯,成立初期的定位是“Google+天貓”,后來調整為“Google+美團”,都是以搜索引擎為入口,通過數字化打造一個服務平臺。
但是三家企業的路徑是不一樣的。
先說途虎,抓住了互聯網流量的紅利期,積累了大量線上流量,并通過建立途虎工場店體系,實現流量的線上線下打通,再基于工場店網絡,向上構建供應鏈體系,并試圖輻射更多協同業務。
新康眾的路徑正好相反,先吸收了康眾汽配的供應鏈體系,把汽配端的地基打牢,再去發展天貓養車的門店連鎖體系,由上自下。其好處在于,由于供應鏈體系牢固,因此整個體系相對更為開放。
開思一開始就定位于科技公司,從高端車全車件入手,積累了一批修理廠用戶,再往這個體系上疊加服務,比如易損件業務、門店經營管理等,從配件采購端延伸到門店經營端。
關于平臺,目前行業其實存在另外一種說法,那就是修配融合。當然修配融合只是一個概念,關鍵在于存在的形態。
作為一個汽車后市場的平臺,修配融合不是僅僅把汽配和汽修放在一個系統上這么簡單,而是一個全產業鏈的打通,從上游的品牌商,到中間渠道,再到下游的維修門店,以及最終的車主,其中還要涵蓋保險、金融、二手車等業務。
從途虎當下的布局來看,不管是盈利需求,還是自身定位,已經有點往這個方向去走的意思,但仍處于初期階段。
然而,對于一個個單店而言,所謂的平臺網絡效應有什么意義?
其價值在于,平臺的基礎之一是系統化和數字化,而整個行業的數字化構建,正是基于一個個單店的深度參與。目前開思推出并推廣APP就是希望在門店當中推進數字化,而前期門店利用開思的系統去查詢配件,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數字化已經有所進展。
所以,到2022年,數字化及背后的平臺網絡效應,是汽車后市場所有玩家都繞不開的話題,也是各種“活法”下的必經之路。
寫在最后:
雖然連鎖化和平臺化被行業談論很多,但不可否認的是,目前汽車后市場的主力軍仍然是一個個單店。
而以途虎為例,現階段途虎的工場店也還是單店復制模型,每家門店的經營項目和服務流程沒有本質性差別,這也意味著,單店如果不選擇站隊,那么他們和連鎖的比拼,很大程度還是單店生意上的比拼。
所以,我們注意到貓虎狗的小保養大戰之外,更要觀察到其經營本質,比如操作流程、服務規范、員工管理等,到底有哪些異同點,這些才是競爭的關鍵。
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在資本退燒之后,整個行業越來越意識到門店的比拼需要重新回到生意本質層面。
所以,通過單點突破,做出專業差異化,也許是當下最好的“活法”,這也是維修門店該有的樣子。